生活雜記

產後憂鬱 :寶寶沒事,但媽媽呢?我的產後心理治療與紀錄(不定期更新)

產後憂鬱 (Post-partum depression)比想像中還普遍,每十位產後媽媽都有一位可能在產後一年內得到。 家有新生兒固然喜悅,但身體以及心理上的變化, 常會讓媽媽們措手不及。 產後憂鬱 也不限女性,爸爸們發生的機率是1/20。 這種心理上的變化不限於「悲傷」,比較變成像是「不再是從前的自己」。對以前熱愛的事情不感興趣、易怒都有可能是心靈變化的指標。

Zara 兩週大的母女合照。

產後憂鬱 的發生通常是毫無前兆的,但有產前憂鬱症狀的人更容易發生。 由於我知道產後憂鬱的嚴重性,因此當我在懷孕28週時就因產前憂鬱而尋求專業幫助。詳細的紀錄可看這篇《產前憂鬱:孕期悶悶不樂?我的心理治療與紀錄》。 而這篇產後憂鬱的紀錄,也是我花了將近四個月,才有辦法慢慢整理心境,也許這些文字有些無俚頭,但產後憂鬱就有可能那麼莫名其妙。

產後情緒低落vs 產後憂鬱 vs 產後精神病

高達八成的母親在生產完後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 baby blues 或是 post-partum blues)。 這種突然性的低落、焦慮以及落淚現像一般發生在產後第三到四天,不需要特別治療,通常會在產後第二週後自動消失。 產後憂鬱 (post-partum depression)則是比較嚴重,有可能導致媽媽自殘或傷害孩子等的不幸事件。

產後前兩週的我真的是躲在房間邊餵奶邊哭,拍了這張給正在上班的老公。

沒有治療的產後憂鬱則有可能升級成為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並出現幻聽、幻覺。嚴重時更需要住院觀察治療。 為了更了解自己的狀況,我當時買了這本《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一個母親最希望被聽見的心聲,一段從產後憂鬱復原的旅程》來讀。  它雖然無法醫治症狀,但至少讓我理解如果我不正視這問題,未來會發生的可能性。

我有位還沒結婚的朋友在聽了我的故事後,說:「謝謝你對我這麼誠實。 以前我看到剛生孩子的朋友,都很興奮地問寶寶如何? 因為你的關係,讓我知道問媽媽如何比什麼都還重要。」 更讓我下定決心要寫下來跟大家分享。

產後0-5週:無止盡的痛

我懷孕期間其實身體狀況良好。 不只整整四十週的孕期胖不到八公斤(延伸閱讀:如何養胎不養肉? 40W2D 只胖7.8公斤全紀錄 、生產速度快到我趕不及到醫院,直接在家生產(延伸閱讀:如何自然產? 順產運動& 食物分享+ 無麻醉、來不及去醫院,意外在家產子紀錄!。 因此我沒有想到產後的我會如此痛苦。

孕期的我明明身體感覺良好,幾乎沒有什麼不適。

傷口復原的痛

我是在家意外產子的。 當時周圍的人除了我老公,只有三位沒什麼生產經驗的急救人員,因此還沒有宮縮就把孩子「硬擠」出來,會陰自然裂得很嚴重。 不過最該死的不是會陰縫合的痛,而是痔瘡的痛。 因為那晚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生孩子,一心一意只想要把「便祕」大出來,三個小時的錯誤用力導致擠出孕期都沒有出現的痔瘡。

意外在家產子,導致會陰裂得亂七八糟。

產後的第一個月,每幾個小時我就吞止痛藥、冰敷下體、塗減緩痔瘡的藥膏。 然而下半身還是好痛,痛到我無法好好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哺乳,只能躺在床上餵奶或是把重心壓在屁股的其中一側坐著。 兩個禮拜下來,我整隻右腿幾乎麻痺,在家走路都一拐一拐的,完全無法把重量放在那隻腿上。

原本以為躺在床上餵奶比較輕鬆,但我側躺時會不自主把腰挺出去,想說這樣寶寶會更好吸奶(應該是在我的腰以及寶寶背後各墊一個枕頭),卻沒想到這樣反而傷到腰,讓我只要一彎腰就痠痛無比。 幸好當時有聽復健師朋友的話買尿布台,不然每次在床上幫寶寶換衣服或是尿布,我的腰都痛到不行。

我們家的尿布台實在很好用,除了顧腰還可以當遊戲台訓練脖子。

老人家都說我是因為月子期間沒有乖乖躺著(醫院的復健師也說腹直肌分離需要每六十分鐘躺十分鐘),但我還是在產後兩個禮拜去找復健師,調整受傷的肌肉及骨頭。 除此之外,我產後嚴重水腫(產前都沒事),雖然不至於因為外表而心情低落,但這些痛讓我更加痛苦不堪。

親餵∕ 哺乳的痛& 產後無法對孩子產生連結感的掙扎

寶寶一出生就能夠正確含乳,親餵一開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直到第三天我的乳頭開始龜裂,每次寶寶含乳都宛如刀割,無論老公買了什麼乳頭修復霜(lanolin cream)或是冰敷胸部的產品(multimams gel pads)都沒有用。 醫院的護士也只是跟我說等乳頭習慣了就好,直到泌乳師來巡房,她很驚訝我居然忍得下去。這種程度的痛,一般媽媽都用擠奶器了,難怪我能在家自然分娩!

我們共在醫院住了四晚,寶寶每晚都睡得不錯。可是回到家的頭兩個晚上,她開始越睡越差,直到了第七天月嫂上工,才知道原來我乳房已經開始塞奶,寶寶喝不飽,當然開始鬧。而且她也說我龜裂的奶頭其實是乳腺炎的前兆,俗稱「荔枝奶」。在她幫我按摩通乳腺後,一切都好多了!在那之後我就一邊親餵一邊按摩乳房,確保乳腺暢通,親餵變得非常順利。

住院期間雖然都有泌乳顧問及護理師巡房,但都沒有真正幫我解決問題。

也許是因為我生產過程太快,一切來得太突然。當我手中抱著寶寶時,我完全沒有感動,只有WTF 的感覺。「這樣的生產對你們來說一定是很大的衝擊。」每位護士都這麼跟我說。「可是我並沒有感到任何負面的情緒。」 「就算你覺得沒有,但如此重大的改變發生地這麼突然,某種程度一定會影響到你的身心。」其中一位這麼回答。我確實常常在跟老公吵架的時候,想說如果我懷孕或生產過程比較辛苦,是不是他就會對我比較寬容?也許這一切來得太容易讓我無法珍惜我女兒?

而且在寶寶出生後,如果把她跟其他亞洲寶寶並排在一起,我無法認出她。我老公對我女兒溺愛的程度,讓我很羨慕,我無法像他一樣充滿愛的眼神看著我女兒。因為我們在澳洲沒有親人,白天老公去上班,家裡只剩我和月嫂。在親餵完後,我完全不想要理我女兒,不想抱也不想碰,直接交還給月嫂。我感到極大的愧疚感,因為老公放假時至少他會陪女兒玩,但是平時我這唯一的「親人」卻對她這麼沒有愛。

對於周圍沒有親人的我們來說,有月嫂很幸福,因為可以教我們育兒知識。

親餵雖然順利,但心理上我很排斥。人家說我有請月嫂可以好好的休息,但實際上就是無限地餵奶、吃、餵奶,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想要放棄親餵,但是跟其他朋友比起來我餵得很順利,實在沒什麼理由放棄。這樣就放棄好像自己很不知足,人在福中不知福。老公一下班我就躲在房間對著他哭泣、訴苦,但說為什麼會這樣悲傷其實我也不曉得,心想也許這就是baby blues。他心疼到叫我要餵奶粉就餵奶粉,但這樣講更讓自己覺得是個失敗者。

一開始半夜都叫我老公陪我擠奶,這樣月嫂才可以瓶餵。

在開始使用擠奶器後(月嫂說這樣半夜她可以幫忙瓶餵),我就愛上這種不需要一次親餵一小時的方法(一般是建議一邊不要超過二十分鐘,但我喜歡餵久一點,寶寶比較飽)。沒想到擠奶器沒有清空我的胸部,結果差點乳腺炎,嚇得我不敢偷懶,一天還是持續幾次讓寶寶親餵。種種的一切加上身體上的疼痛,現在讓我回想產後的第一個月,我對我女兒的記憶一切都是模糊的,完全錯過她的成長。

心理醫生以及社區護士的關注

澳洲這邊的母嬰福利算非常好,尤其是在產後對產婦的注重更是讓我受寵若驚。當地縣市會把同月份生產、又住在附近的爸媽們編在同個「媽媽教室」內,連續七個禮拜會讓我們與社區護士聚在一起學習新生兒知識以及談各自碰到的難題。而在七個禮拜後,媽媽們能夠交朋友,並有空時聚在一起喝杯咖啡,育嬰才不會那麼寂寞。

社區衛生所辦的媽媽教室能夠讓寶寶與其他同期的孩子交流。

而在出院的隔天,社區也派護士來家訪。不只確定嬰兒成長曲線正常、確保嬰兒床是否安全、回答任何我們對育兒有關的疑問,更是花很多心思詢問我的心情。當時的我才剛出院,感覺沒那麼糟。之後的回診都是要去診所,但我身體實在是太痛了,第二個禮拜是由我老公帶寶寶去的。護士拿了一項張產後憂鬱的調查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請我老公代替我填寫,他自然覺得我沒那麼糟。「她一開始的時候常常莫名哭泣,但現在好多了。」他這樣回答。

第四週的檢查是由我自己去的,當問卷調查中問我有沒有想輕生的念頭,我填「沒有很常rarely」。我覺得這個答案應該不是很嚴重,畢竟再下一個不嚴重的回答就是「沒有」。沒想到護士很擔心,問有關我身邊是否有親人或是好友可以依賴。此時我們雙方父母都在台灣,朋友們也都生孩子沒多久,我也不想麻煩別人,月嫂在一個月走後,我就真的沒有別人了。「沒有。」我說。

帶著寶寶去找社區護士,每幾個禮拜一次。

護士於是決定把我轉給當地的社區志工,這些人專門幫助新手爸媽調節心靈以及照顧上的問題。當地醫院甚至有設立母嬰同房的設施(Mother & baby unit),如果我真的撐不下去,可以到醫院尋求專業幫助,並可以安全陪伴著寶寶。當然還有許多二十四小時的電話專線,當寶寶哭鬧到不行,爸媽可以打電話求助或者是聽聽大人的聲音讓自己冷靜下來也好;也有專門幫助產後憂鬱的爸媽的專線。「沒想到福利這麼好!」聽了之後我很是驚訝。護士更是隔天打電話來,說她一直很擔心我,想確定我沒事。

因為衣服被拔光而大哭的寶寶。

同一週我去找我產前就在看的心理醫師,她發現我都不叫我女兒的名字,我稱她為「the baby」,帶有第三者稱呼的叫她。 在西方世界,他們覺得想要產生連結感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名字稱呼。 由於我對我女兒一點連結感都沒有,她希望我未來能夠用她的名字叫她,而不是用「the baby」。

沒幾天,護士幫我聯繫的社工也透過視訊的方式來找我聊天(當時在封城,解封後會變成家訪)。 這位社工感覺比我的心理醫師更了解當新手媽媽的心情,甚至願意一個禮拜找我聊天一次,只不過我希望一個月一次就好,這樣每次對談後我才能夠有時間沉澱心情。 我跟家訪的社工說我覺得我跟媽媽教室裡的媽媽無法產生太大共鳴。 因為跟其他人相比,我的女兒實在是太好帶了,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跟其他媽媽們抱怨。 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不是因為小孩子好帶我就不會有痛苦。她說社區還有另一個組群叫「The baby is ok, what about you?」 (寶寶沒事,但你呢?) 可惜目前已額滿,我只能放在候補。

在墨爾本街頭陪我們吃泰國餐廳、十一週大的Zara。

產後5 -8週:適應三個人的小家庭

在寶寶面前的爭吵

月嫂在家的四週,是每六天放假一天。在那天我跟老公一起照顧寶寶,有什麼問題的話隔天再問月嫂,也因為這樣,當月嫂走後,我們並沒有手忙腳亂。 只不過月嫂在的時候,我們有不滿的情緒也不敢互相發洩,只有在她不在時才會互相怒吼。可憐的寶寶本來在哭泣,會因為我們大聲而嚇得無法出聲。雖然我們知道在寶寶面前這是很不對的,但很難控制自己。

社工在第二次家訪的時候,我再次提出我覺得我懷孕以及生產過程太順利所以才會產後繼續吵架,先生都不讓我。 在她得知月嫂在候,我們是可以壓制的,她說:「既然你們在月嫂面前可以控制怒氣,為何在寶寶面前無法?」 「可能因為我覺得她是我們家庭的一分子,雖然心裡覺得不對,但也覺得無妨。 畢竟在亞洲家庭的概念,家人都是一體的。」我說。

孩子一出生就是獨自的個體,這張攝於五天大就開始使用布尿布的Zara。

「為何不把寶寶想成是個體? 她也是另一個人? 也許你們就比較能控制情緒。 這樣把她扯入負面的氣氛對她來說很不公平。」她說。 我點點頭,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只知道不要在孩子麵前吵架,但沒有想過該如何控制自己。

社工接著給了我一個網頁,是澳洲政府為了爸爸們而設計叫做Support for Father連結)裡頭有幫助爸爸們如何當個好爸爸,也有免費的課可以上。 另一個則是MensLine Australia連結)一個24小時全天候的專線,可以幫助男人們情緒輔導。再次覺得澳洲政府對此做得很不錯,沒有因為傳統觀念覺得男人應該堅強而漠視他們的情緒。

抗憂鬱劑的認知

在寶寶出生了快兩個月,我終於覺得她比較可愛,也突然對她感到親近。 同時我也感到懊惱與後悔,新生兒的她到底長得是什麼樣子?我好像完全錯過了最早期的她。 「我有位同事第一胎時也跟你一樣的感受,完全對寶寶沒有連結感,可是她第二胎吃了抗憂鬱劑,結果能夠成功享受當媽媽的喜悅。」某位目前正在吃抗憂鬱劑的朋友這麼跟我說。

她從以前憂鬱症就頗嚴重,抗憂鬱劑開始了又停、停了又吃。跟我不同的是,她並沒有去找心理醫師,而是直接跟家庭醫生拿藥。  「我嚴重時根本無法自理,吃了至少我是個正常人。 不過我個人是希望在生下一胎前能夠停吃,畢竟還是不好。」她說。我們互相交換心得,她沒有找過心理醫師尋找根源是什麼,而我覺得就算找了心理醫生我還是沒有覺得「正常」。

在家帶小孩期間,適當與朋友外出很重要。

社工說她看過許多媽媽們也是這樣的感受,最後還是吃了抗憂鬱劑才有辦法逃離那種「無感覺感」。老公是藥劑師,他一直希望我吃藥,但我覺得不公平,為什麼看診的人是我,要吃藥的人是我,為什麼他無法給我無限包容?可是根據心理醫師的說法,我們要學會的是自我調節,而不是一昧地希望別人的幫助。我們目前也有一起去婚姻輔導找出問題所在,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該如何融合在一起,在此就不分享了。

社工最後也說,也許第二胎可以嘗試完全自己帶,因為月嫂的存在讓我沒有成為主要的照顧者。就像許多長輩忙著照顧新生兒,產婦只是為了餵奶的存在(當然其他時間也能夠好好休息),到頭來小寶寶反而對長輩感到比較親近。就像月嫂走的前幾天,我們也花了一段時間讓女兒習慣我們的「手勢」。

產後 8-14週:獨自家在帶小孩

全職媽媽的辛苦是只有當過的人才知道。

老公在月嫂走後,請育嬰假三個禮拜,幫我打理月嫂會做的事(例如煮飯),也讓我的腰得到了休息。在這段婚姻,我的工作是打理房子(每個月也有一次打掃阿姨會來)、洗衣服、安排活動,老公則是負責煮飯。在他回去上班後,家人朋友都很擔心我無法獨自照顧孩子。可是我們在澳洲沒有家人能夠幫忙,朋友們也都生孩子不久,也只能靠自己。

老公一個禮拜上班四天,第一天我一個人帶的時候會很有耐性,慢慢地我就開始感覺疲倦。第四天一結束,就像上班族週末來臨,等不及把育兒工作交給老公。因為我後來全程親餵,所以還是一直被需要著。只不過寶寶這個時候還是每次小睡只能睡二十分鐘,幾乎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下午才吃到第一餐是家常便飯。

有時候就算寶寶睡著,還是需要趕緊做些簡單的家事跟吃東西,好好睡覺變成奢侈。

半夜小孩子需要餵奶,也因為老公隔天要上班,每次陪我都陪到睡著。漸漸地我也懶得叫他,夜晚變得特別寂寞、漫長。所幸的是寶寶喝完奶後(需要親餵一小時)直接睡著,不需要哄睡。而且她大概六週後就開始越睡越長,但我還是很累,因為餵完後我還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入睡。

「你應該晚上起來照顧小孩,因為妳老公隔天要上班。」我阿嬤常說。這個社會好像覺得在外工作的人比較辛苦,在家帶小孩絕對不會比較輕鬆。更何況除了餵養,我每天至少講三種語言給她、念至少五本書,還要陪她玩、訓練頸部及手腳協調等,甚至每半小時就抱她到尿桶上,訓練老一輩所謂的「把尿」。

我們從五週大就開始「排泄溝通」,雖然辛苦但屁屁都不太會紅。

我們家是如果我不去上班,經濟上雖然拘謹但也不至於窮困。而我本身如果回去上班的話,賺錢能力也比老公強,但是我期望可以好好陪伴孩子到他們上學的年齡,珍惜這段時光,可是這不代表我希望在家顧小孩就好像低人一等。就算我老公也同意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也沒有否定我本身在家帶孩子的辛苦,但每次吵架就特別委屈,總有種拿錢手短的想法。尤其那些說我先生已經做了很多的人(特別是女人),更覺得不甘願。

有時看到朋友們吃著大餐、有錢買奢侈品就感到羨慕。「那是因為他們有在工作賺錢。」我老公說。「那你就回去上班啊!」我媽也這麼講。以前是職業婦女的她,對於我想要待在家裡的想法感到可惜。只是我是自願在家照顧孩子,但沒有實際的薪酬就好像家庭主婦的辛勞沒被看見,把家裡的錢花在自己身上還是有罪惡感(雖然老公沒表示什麼,但我也很少亂花錢)。

當了媽媽後,還是希望能打扮得美美的。

難怪我前幾年在電視上,就有主持人說家庭主婦應該拿薪水。我阿嬤就在過年期間跟表姊夫說,結果我表姊還真的拿到基本薪資。當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夠這樣負擔,但是我很同意王力宏前妻李靚蕾所說的:「家庭主婦的工作薪酬應該加總計算加上以你的能力不外出工作的機會成本」。不過這個不平等的情緒我還沒跟社工或是心理醫師提過,因為我總有其他的事情討論,也許這是這社會需要改變的觀念,讓媽媽可以開心地在家裡陪伴孩子的童年。

產後14 -18週:爸媽的到來& 無理由的敵意

在一個人待在家顧孩子將近兩個月後,我爸媽從台灣來到澳洲看我,準備在我家待四個禮拜。一方面我感到期待,可是又很怕我與寶寶所建立的習慣會被打破。「我從小是阿嬤帶大,我爸媽根本沒有照顧新生兒的經驗,我怕會給我貼麻煩。」我跟社工說。「為何不把妳爸媽想成是一張白紙? 沒經驗的他們代表他們比較不會干涉你的育兒方式,而可以從頭教起。」她提議。她這麼說也對,於是對於他們的到來我就沒有那麼緊張。

寶寶第一次與阿公(我爸)見面。

爸媽到來的前兩週我的情緒其實還是緊繃的。已經搬出家將近十年,這是第一次與我爸媽住那麼久,不時會與我媽有摩擦。而且一開始他們無法掌握到寶寶的作息,所以雖然不是我動手(換尿布、把尿、陪玩、唸書、弄食物給我吃等都由我爸媽包辦)但我還是會像直升機一樣從上空巡邏著,直到後期我才真正有休息時間。當然也是因為寶寶直逼四個月後,開始能夠午睡至少一小時以上,不再二十分鐘後無限循環,大家都能還有自己的時間。

一開始看到我爸媽陪寶寶玩,我也有不正常的醋意,雖然我知道他們都愛著她,也沒有理由應該這樣,但內心就是控制不住,不明的罪惡感又回來了。我是很希望寶寶能夠在這一個月內體驗到祖父母的愛,但又不知道如何同時四個人在一起玩,每次只要我爸媽與寶寶在一起我都會躲開。還好這樣的感覺只持續了一個多禮拜,但可以體驗到那些不願意讓別人抱新生兒的母親是什麼樣子的感覺。

社工說祖父母與孫子的關係是非常 special 的。

有了爸媽的存在,我才知道當時的我們有多辛苦。當時看那些擁有新生兒朋友的爸媽,他們會特地從紐西蘭飛過來陪伴至少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都覺得沒什麼。 雖然不一定每位爸媽都會幫忙很多,但當能夠好好的去上個廁所、吃頓飯,就是一種幸福。 難怪社工以及護士給予我們的關心特別多,因為相比起來我們確實是無依無靠。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我好希望我爸媽能夠搬來,發生事情的時候有人可以照料,但感覺這是一種奢侈。」我跟社工說。 產前就有跟心理醫師談到我成長過程有對分離感到焦慮,在我習慣我爸媽的存在後又要他們離開時在讓我很痛苦。 不過這也不代表我希望我爸媽放棄他們在黃金海岸的生活,畢竟墨爾本的天氣實在是太冷了。從小我就不愛給他們添麻煩,能夠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因為我知道我講了我爸媽一定會考慮到我的感受。

祖孫三代~

「也許你可以跟你父母約個固定時間,每年固定來幾次,至少這是有規律性的,離別也許就不會那麼不容易。」社工建議。 於是在那次家訪後,我跟我爸媽講我內心真實的想法,果然他們不希望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生活。 「也許我們每兩個月來待一個禮拜。」我媽說。 「但我不喜歡離別,好不容易習慣你們的存在你們又離開,一個禮拜實在是太短。」我說。 「一個月又太長,我們的花園會荒廢。」於是我們最後決定未來我爸媽固定每二至三個月會待三個禮拜,不只來看孫子,也能給我們實質的幫助。

以上是我這目前產後的點點滴滴。老實說我覺得我已經沒有產後前兩個月那麼黑暗,但吵架或是情緒控制不住時還是有不好的念頭,可是已經好多了。這種反反覆覆的心理狀況也許會持續一年,聽說第二胎產後憂鬱的狀況也會比第一胎糟,希望這些紀錄能夠幫助有類似處境的媽媽,分享一下心情紀錄。這篇將會不定期更新。

懷孕其他記錄:

View Comments

  • 你好,我是在澳洲的香港人,我剛生完寶寶一週,現在正在產後焦慮症中掙扎,謝謝你的文章,想知道你當初如果度過那段情緒低落期的?

    • Jenny 妳好~ 首先先恭喜妳順產,也謝謝妳願意在我這裡留言。我前幾個禮拜就是莫名其妙地哭,時間就這樣度過了...所以我試著讓自己很忙,應該要好好坐月子但我就是會起來吸地等,導致月子好像也沒做好,應該要好好休息...我覺得當初我應該要更早接受諮詢,而不是因為月子而不出門,線上的也可以。我覺得當你去找 Maternal child nurse 時,可以跟他們說,他們會給你正確的 resources, 給你最大的 help。最後我有參加一個 group 叫做 baby's ok what about you? 跟其他有產後憂鬱的媽媽一起上課,我覺得幫助我許多。希望你的 council 也有類似的 program 可以幫助你。希望這回答有幫助。產後辛苦了 *抱

Share
Published by
Wi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