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 媽媽經

正向思考 ?毒性正能量 & 樂觀的差別

今天是我每月一次去找心理醫師看診。產後14 個月,在寶寶一歲大時停餵母乳後思緒清楚了許多,這也是為何我產後憂鬱那篇文章遲遲沒有更新,因為這段期間根本無法好好想事情。 在參加了政府所設的產後憂鬱媽媽課程後,我開始學會如何有效地轉移負面情緒、 正向思考。 雖然還不熟練,但至少我感覺有進步,他們說重整思考方式會花好幾年才能變成習慣。

亞洲社會很喜歡說:「家醜不可外揚」、「忍一忍就過去了」、「沒事、沒事」。可是假裝這些負面情緒不存在反而會導致壓抑。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這些情緒積久了總是會出問題,會影響身心健康或是與人的相處。

最近我變得比較會查詢自己的情緒。可是因為從小並不知道如何正當處理負面情緒(除了壓制),導致偶爾情緒一上來,那種不對比的強烈悲傷/ 憤怒感會讓我自己嚇一跳。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轉機被延後兩天。這也沒什麼,我們本來就想要在轉機點玩幾天,所以其實是好事。但當我看到email 時卻感到暈眩,與發生這件事情的程度不符合正比,這使我覺得自己很有問題。

心理醫生跟我說治療一陣子就有可能會發生這種事,因為我還沒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未來慢慢學會掌握的技巧就會比較好。

有時負面情緒上還就像是被夜間的海洋吞噬。

正向思考vs 毒性正能量vs 樂觀?

我接著跟心理醫師說我前個禮拜心情都很好,直到與老公吵架。事後雖然和好,但我無論怎麼嘗試都無法回到吵架前的正面情緒。這讓我很沮喪,覺得自己無法保持著「正能量」,在女兒面前也無法真正發出內心的微笑。以前的我就算心情不好,但都可以從裡到外「假裝」很快樂。

「Positivity is overrated(人們太高估正能量了。)」 心理醫生說。這句話讓我很驚訝,畢竟現代社會都在提倡正能量。

「壞事發生了就發生了,怎麼可能感覺良好。 就像你現在雙手因為抱小孩而發炎很痛,怎麼可能告訴自己沒事。 我覺得現代人很愛叫人充滿正能量,但有些鳥事發生就發生了,心情怎麼可能不會感覺糟糕? 過分的正能量其實是有毒的,因為它會讓人追求不具現實的想法。 強迫你因為手痛而感覺良好,是自我催眠。」

「可是我看電視上那些殘障運動員,他們還是很積極地活著。 我很佩服他們在那麼痛苦的狀態下還可以保持正能量(positivity)。」 我說。

「那個不叫正能量,他們是保持樂觀(optimisim ),在痛苦的狀況下尋找值得高興的事。」心理醫生說。「你想想,失去雙腿怎麼能不痛苦? 他們並不是否認失去雙腿的痛苦,而是把重心轉移到尋找現實生活的美好。 例如雖然失去了雙腿,但還是可以用輪椅移動,又或者是幸好透過這個事件才發現誰才是真正關心他們的人。 他們是抱著接受現實的低潮、並尋找讓他們能夠保持樂觀的事物而活著。」

「再舉個例子吧! 我女兒懷孕七個月後就骨頭疏鬆,必須用拐杖走路。 看著大肚翩翩的她讓我好心疼。 結果她說她覺得自己是個很獨特的人,就連懷孕過程也跟別人不一樣。 這就是保持樂觀。」 醫生接著說。

太多正能量其實是有毒的。

人不能一昧追求過去

「就算我知道這些,但我的情緒還是無法回到當初(吵架前)的喜悅。」我說。

「人生是向前走的,你無法回到過去。 所以就算你們和好,你想要回到在那之前的情緒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生無法重來。 你只能認清現在的情緒就是你的起點,並且接受這事實,不然一直追求過去會讓你很痛苦。」心理醫生答。

她這番話點醒了我。我每次好心情被破壞,心情就會更糟。通常不是因為破壞我心情本身的事件,而是因為這件事情而讓我無法回到當初的好心情。如果我接受事件發生了,而人生只能往前走,所以需要重新尋找能夠讓我心情變好的事物(optimisim 樂觀),搞不好我又會感到快樂(但無法複製相同的喜悅),那這樣我人生會更愉快?

人生不能一昧往後看,不然很難追求幸福。

樂觀與正向思考的定義

我後來回家查了字典,發現optimism 樂觀的意思是「hopefulness and confidence about the future or the success of something.」(對未來或某事的成功充滿希望與信心。)。而positivity 正向思考則是「the practice of being, or tendency to be positive or optimistic in attitude.」(對任何事情都保持著積極又樂觀的態度)。

Toxic positivity則是「不承認負面情緒(尤其是悲傷與憤怒)的存在,一昧地正面思考」例如告訴孩子剛去世的父母:「你們至少擁有過孩子。」 又或是發生些不好的事情後告訴那個人「所有事情會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完全沒有同理心。這些都是毒性正能量。

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兩者的差別。由於整節諮詢都是用英文,所以我這篇一開始是用英文寫的(連結)中文翻譯可能不是很好,不過希望有緣讀到這篇的人還是會感到受用。另外我覺得這篇英文Optimism vs positivity – what’s the difference?蠻有趣的,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讀一下。

希望未來的思考方式比較偏向窗外的燦爛而不是房間的黑暗。

Share
Published by
Winny
Tags: 心理諮詢